当前位置:首页 > 多肉植物 > 正文内容

相传著名翻译家林纾在树下与朋友相对而坐(翻译家林纾的读音)

2周前 (05-16)多肉植物

林舒是怎样翻译《茶花女》的

林纾、王寿昌声泪合译《茶花女》作者:王宜椿 晚清时期,在福州出了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他与王寿昌合作首译法国小仲马名著《茶花女》。自从《巴黎茶花女遗事》发售以来,“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至今已历110周年。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名著。小说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描述了19世纪40年代,巴黎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福州人。举人出身,既没有上过洋学堂,又没有出过国,对外国语言、民情风俗不熟,却在20多年中译出160多部小说。林纾是怎样走上翻译小说道路的,还要从他和王寿昌声泪合译《茶花女》说起。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三月,福州城外下杭街金皇巷林纾寓所,气氛悲哀。林纾爱妻刘琼姿刚去世,他哀痛极深,整日郁郁寡欢。在家人劝导下,林纾来到马尾朋友魏瀚住处。他没有想到,马尾此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与翻译小说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近代文坛上的名人。 魏瀚(1851~1929),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考取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系制造第一届毕业生,成绩名列第一。他刻苦自厉,学力超群,精绘图、制造舟舰,毕业后留在船政局供职。光绪元年(1875年)游历欧洲,后奉命留在法国为正式留学生,入削浦官学,兼学钢铁甲舰。毕业回国后,任总司船政工程,监造钢甲新舰。官至会办大臣等职,时任船政工程处制船总司。 魏瀚住所是临江而建的小楼,林纾到马尾后住在这里。时值初夏,风景宜人。但林纾因悲情难消,恼愁寡欢。魏瀚也不知如何是好,一筹莫展之时,王寿昌来了,他是林纾的同乡旧谊。王寿昌刚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不久,在马尾船政学堂任教。王在法留学期间,曾接触阅读西方大量文学名著,并带回小仲马父子的名著等多部。两人同时劝慰林纾,让他从丧偶的苦痛中解脱。王寿昌向林纾介绍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还提议与林合译这本名著,一则解林纾忧郁;二则向国人介绍一本好书。于是,王寿昌当即把《茶花女》梗概叙述一遍。林纾听后为书中的悲苦缠绵情节感动,欣然同意与王寿昌合译。 王寿昌(1864~1926),福州人。他14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是该班第三届毕业生。1885年4月以优异成绩被选送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兼修法文,成绩名列前茅。1891年毕业回国,回母校任法文教师,后任天津洋务局、奉天军署翻译。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汉铁路,借款法国。1911年,寿昌被调仔信为会办、任总翻译。路成,调任湖北交涉使、汉阳兵工厂总办(厂长),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器重。后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及三省铁路学校校长。 民国元年(1912年)春他回福州,任福建省交涉司司长。后受排挤,复往马尾母校任教。 王寿昌为人豪爽慷慨。他不但精通法语,中文造诣也较高,好置书、练字、写诗、作画,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茶花女》是他心爱的一部小说,他对此书十分崇拜,读了多遍。他与林纾合作是再好不过了。在口译《茶花女》时,王寿昌特别动情,把马克的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同情。林纾在笔述中也尤其用心。他以汉语的词汇,写欧洲人的性情,好语连珠,感人肺腑。加之夫人新丧,心境凄凉,常被书中键前人物打动,其译笔融入了对亡妻的思念情愫。经王寿昌动情的口述,加上林纾生花的译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他俩合译书时,魏瀚为他们提供宁静幽美的环境,买舟载酒,请他们游鼓山。在马江驶向鼓山的游艇上,中国首部翻译小说《茶花女》从这里动笔。王寿昌临窗而坐,手捧《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绘声绘色地倾吐;林纾铺纸于几,全神贯注地倾听,稿戚清下笔如飞地描写。从初夏到深秋,王寿昌每天口译4小时,林纾笔录6000字。不到半年时间,此书全部译完。其后林纾将译文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成功的喜悦驱散了心中的愁云。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独特的方式诞生了。 这部以文言译成的小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既达到“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又以中国人欣赏习惯表达出来。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小说被人视为小道,他们都不敢用真姓名,林纾署名冷红生,王寿昌署名晓斋主人,托为别号以掩其真。译稿经王寿昌和魏瀚校对后,由魏出资,在福州城内南后街宫巷口东侧吴玉田作坊木刻刊印,此书每页两面对折,中缝印“巴黎茶花女遗事”书名,单鱼尾下注页数,每面9行,每行20字,老宋体。全书120页,不分卷,不分段落,无断句,最后一页末行印有“福州吴玉田镌字”。毛边纸本,字极清晰。于光绪二十五(1899年)二月,在福州首版发行。当时只印100本,分送三家亲友传阅。时隔一百余年,至今此版本已所剩无几,弥足珍贵。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间,由杭州老报人汪康年在上海用原刻版,以昌言报馆名义,用竹纸、线装重刊印。接着各种版本不断出现。据统计,除吴刻本外,还有素隐书屋本、文明书局本、商务印书馆本、广智书局《小说集新》第一种本、玉情瑶怨馆红印本和黑印本,以及其他通行本,有二三十种。后来形成翻译热潮,便有刘半农等翻译的话剧《茶花女》,夏康农等按原著译为白话文,演艺界又引进歌剧《巴黎茶花女》。 此书发行以来,影响所及,仿作甚多,数不胜数。译文《巴黎茶花女遗事》哀艳凄绝可传,不少人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洒下同情之泪。它的出版发行,打动了许多不满封建专制、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读者的心。对西方进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在合译《茶花女》期间,林纾、王寿昌常住马江魏瀚家。魏见他们每译到缠绵凄恻之处,相对而哭,日后以此为谈资。林纾多次回忆译述《茶花女》时的情景,写道:“余既译《茶花女》,掷笔哭者三数。”至民国2年(1913年),林纾还想起与王寿昌翻译《茶花女》时的伤心事。 《巴黎茶花女遗事》面世后,鼓舞了林纾的译书热情。从此,他走上翻译小说的道路,在文坛上渐负盛名,成为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但对于林纾的合作者王寿昌,人们则大多把他遗忘了。福州地方史专家郑丽生在《巴黎茶花女遗事提要》一文中指出:“诸多版本之译皆寿昌与纾启导也。而后纾又与人合作译域外小说达二百五六十册,世称林译最享盛名,不知怂恿之者实始于寿昌。”近人寒光所著《林琴南》(林纾)一书中称:“晓斋主人法文口述,所译虽仅《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但为西洋小说输入华土的第一部,他的奇功已够和林氏共垂不朽。洵确论也。”事实确如所言,没有首部《巴黎茶花女遗事》合译成功,使林纾尝到译作的喜悦,便没有这位不懂外语翻译家的诞生,也许中国翻译西洋小说,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王寿昌作为口译《茶花女》第一人,功不可没。林纾与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打开了中国翻译西方小说之门,沟通了中西文化。此书售路之多、影响之大、普及之广,更是古今中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也是在船政文化巨大作用下的产物。 林纾除翻译大量外国小说,还留下数量可观的诗词、丛谈、琐记、随笔、小说、传奇和剧本等文学作品。他一生创作颇丰,著有《畏庐文集》《畏庐遗迹》《春觉斋论文》《春觉斋论画》等几十种,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所推崇。卷帙浩繁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巨大财富,他的著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灿烂的光辉。 1924年10月9日丑时,“译界之王”林纾病逝于北平,享年72岁。2年后,王寿昌也因体弱多病,于1926年1月17日,得肺病逝于福州故居“光福山房”,享年62岁。

苍霞精舍后轩记 翻译 速回答,仅等10分钟

“文生于情,情生于文”

—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赏析

林薇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生于一八五二年(清咸丰二年),卒于一九二四年(民国

十三年)。在清末民初,他以小说翻译家兼古文家蜚声文坛,用马、班妙笔译西方文学

名著,风靡一时,雅韵为时人所赏。但是林纾所自诩的却是他的古文。

自清代康、乾以来,桐城派以“清真雅正”之文,蔚为文坛正宗。二百余年,衣钵

相承,文章刻意追求“严净”,流弊所及,不免失之纳伏枯淡。林纾虽然受知于桐城派末代

宗师吴汝纶(挚甫),但是他并不囿于桐城家数。他对于桐城派的批评是很中肯的,指

出“专于桐城派文,揣摩其声调,虽几无病之境,而亦必无精气神味。”①他提出的古

文标准是:“必意在言先,修其辞而峻其防,外质而中膏,声希而味永。”②因此,

林纾为文,似枯实腆,似疏淡而实侬密,更多地还是得力于《左》、《史》、韩、欧,

下逮归有光诸大家,能于简洁、甚至平淡的笔墨中蕴涵深厚感情,以意境、韵味见长。

他的文集中不乏有真性情的作品。张僖说他“为文出之血性”,③高梦旦也赞扬他“以

血性为文章”,“叙悲之作,音吐凄梗,令人不忍卒读。”④《苍霞精舍后轩记》就是

他的一篇代表作。

苍霞精舍后轩是林纾故居。这篇散文是通过记轩以表现伤往怀旧之情。

林纾早年家境贫寒,幼时父亲出外谋生,一度流落台湾,家中只靠母亲和姐姐以

针黹度日。他家原住在福州城南横山山麓的三楹老屋。凄苦的童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记忆:小窗夜分,灯火青荧,他挟书卷就母、姊刺绣纺纱灯下苦读,机声和着咿晤的

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窗外,古树浓黑,鹤鸽悲啼。这幅情景,直到他的晚年犹历历在

目。

他十八岁完婚,娶的是同里刘有棻的长女琼姿。婚后不久塌禅,父亲就溘然长逝,祖父

母也先后下世。林纾过于悲哀,得了肺病。他从二十一岁起开始以教蒙童养家糊口。这

是他一生中最为坎坷颠顿的时期。贫病交迫,十多年间不断咯血,几度病危。妻

子琼姿和他相依为命,度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岁月。一次,他咯血盈碗,医生说是

肺疾,已不可治。琼姿日夜陪侍在他身旁。后来他曾无限深情地回忆起那些凄凉的夜

晚:

余病时积夕亡(无)睡,孺人方孕 女雪,赢茶若不能自胜其躯。余怜之,

病中至无敢微呻。偶呻,孺人辄问,预 置茗具燕火以进。残月向尽,雁声自远

而近。余戏孺人:“鬼啸乎?去尔(离 开你)无多日矣。”孺人凄然莫应。(5)

林纾三十一岁中举人,此后他们移家苍霞洲上,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恬静愉悦

的岁月。

但不久母亲亡故,琼姿也积劳成疾,恹恹下世。检点亡妻遗物,看见缕绽絮出的

衣袄,林纾十分感伤。使他追悔莫及的是:终日为衣食奔波的他,并不曾给过妻子多少

温暖和慰藉,甚至在他还没有来得及珍视这些的时候,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就在妻子临终前十天,他们搬家离开了苍霞旧居。往事,前尘,甜蜜而又辛酸的回

忆,都留在苍霞洲上了。

“记”之为体,多寓感慨。桐城派大师方苞有云:“散体文惟记难撰结……故昌黎

作记,多缘情事为波澜,永叔、介甫则别求义理,以寓襟抱。柳子厚惟记山水,刻雕众

形,能移人之情。”⑥至归有光《项脊轩记》(一作《项脊轩志》),通过记轩以寓

抚今思昔之感,娓娓叙家常,雅有情致,堪称匠心独运。

林纾的《苍霞精舍后轩记》是一篇感情深挚的作品。他曾自谓:“凡情之深者,流

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⑦大体上道出了他这篇记的创作甘苦。全文仅

五、六百字,以简蕴胜。其笔墨之雅洁严净,无一赘语;章法之谨严缜密,关锁暗合

而又不落斧凿痕迹,寓匠心于疏淡之中.这些诚然不失桐城本色,而其情韵神味则直

与归有光的《项脊轩记》一脉相承。

第一段,交代环境。苍霞洲是福州城南闽江中的洲岛。滔滔闽江挟建溪、沙溪、富

屯溪诸水,奔流而下,至闽侯县境,分为二支,北行的水,过洪山桥,萦回南台山下,

环抱省城如带。中洲正当江心,把闽江截为南北二港:北港有万寿桥,南港有江南桥,

贯通闽江南北两岸。文章开头几句,漫话闽江,闲闲写来,似觉平淡无奇,于段末才不

着痕迹地带入一笔:“苍霞洲在江南桥右偏,江水之所经也。”点明题旨:这就是他

日夜萦怀的苍霞故居——恰在江南桥畔,波澜澎湃,日团茄尘夜涛声。那里本是江山形胜之

地,天阔云低,江流似一泻千里。因此作者着墨也由远而近,由淡入浓。“中洲适当水

冲”,“水穿桥抱洲而过”二句,用了动态之笔,化板滞为空灵,写出了流水之湍急激

荡,也写出了他对于流水的依依深情:有多少个黄昏拂晓,他曾目送门前江水汩汩东

流!

有了这样几笔烘托,苍霞洲上的旧居就宛然在一幅山水长卷之中了。正如林纾所

云:“文章当使伏流在内,一线到底。”(8)淡淡勾勒几笔,便觉怀旧之情笼罩全篇。

第二段,忆往昔。追叙苍霞旧事,以琐事记情,神凝味永,形象鲜明,入人至深。

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宛若平生。以布局论,这段着重是写母亲,而妻子则用衬笔。

苍霞洲虽处南台圜匮之中,却饶有水乡风光,家家面江而门。作者并没有很细致地

描绘苍霞旧居的庭轩院落,只略点染了一两笔:“前轩种竹数十竿,微咫略振,秋气满

于窗户。”落墨无多,景色清幽淡雅,沁人心脾。这里,景语亦是情语,记轩实以记

事,那娟娟竹影中的幽轩,正是“母宜人生时之所常过也”,深情远韵,耐人寻味。

以下写家庭日常生活细事。叙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而足以生人悲怆,是很难的。

林纾在《孝女耐儿传·序》中说:“余尝谓古文中叙事,惟叙家庭平淡之事为最难着

笔。”他激赏《史记·外戚世家》所写窦广国事。窦广国是窦皇后之弟,幼年被人掠

卖,流落为奴。后来听说其姊在宫立为皇后,因此入宫自陈身世,叙当年姊、弟诀别

之状:稚弟恋姊如母,依依旅灯明灭之中,囚首垢面,而门前车马已集,行色匆匆,

“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语极平淡,而寥寥

数行,惨状悲怀,尽皆呈露。林纾尤为赞叹的是:“欧公之《泷冈阡表》、归震川之

《项脊轩记》,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⑨林纾也承袭了

这种流风余韵,为文于布帛粟米中叙人情,语语自肺腑中流出,于平淡中反见深醇。人

们读了《苍霞精舍后轩记》,不难看出他的古文的渊源所自。

在第二段里,他只撷取了苍霞旧事中的一个片断:他和妻子一块在灶前给母亲烹调

佳味,场面很活泼,写得充满了家庭温暖,生活情趣盎然。母亲隔着窗子大声地和他们

搭话,也写得情态宛然。这里叠用了两个 “笑”字:“亡妻笑”,“一家相传以为

笑”,气氛渲染得更浓。——这些平凡、琐细的往事,在当时并不曾留意,而在追忆中

竟是如此的清晰、分明。这是在他黯淡的生活中闪现的一点欢乐的火花,笑声仿佛

还萦回于耳际,然而,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⑩昔日之欢乐倍增今日之悲梗。苍霞旧事,久已如落花

残梦,杳然无踪了。

第三段,伤零落。自母亲亡故,林纾累构家难,骨肉凋零。“大丧甫除,哀慈立

断。”(11)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执笔中心惨怛,不忍触及那尘封的记忆。因此,文极

简约,“事景愈难写处,其敷文也愈简纯”(12),读来语短声咽,但觉低抑、悲怆不能自胜。

这段着重是写妻子,而以女雪相映带衬托。其时林纾正在福州城中教馆,以往每夜

归来,白沙流水,竹槛灯窗,妻子总是守候灯下,嘘寒问暖,度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而

此时妻子竟至“疲不能起”,着一“疲”字,曲尽病骨支离、瘦怯可怜之态,也透露

了作者心中的无限酸楚。文章并没有多叙妻子缠绵病榻的惨状,而只是淡描了一幅

秋檠夜课图。雪是他们的爱女,读书绝慧. “背诵杜甫《北征》、昌黎《南山》诗琅琅

可听”(13)足以一破病中岑寂。这是他们骨肉相依的最后时光。寥寥几笔,写出了他对

于妻女的爱怜和眷恋,甚至也写出了恹恹床篑的妻子那凄然的微笑。

及至他们搬离苍霞旧居时,妻子己经是绵惙不起。苍霞旧居留给他的最后印象就是

妻子被扶掖登舆那伤心惨目的一瞥了。

第四段寻旧梦。兼写母亲和亡妻,收束二、三两段。手法由叙事转入摹景抒情,

着重在于点染意境。此段为文章之主。一、二、三段皆言往事,此段则述眼前。文章迤逦

写来,如清溪流水,潺湲而下,至此则奇峰突起,陡成绝壁。前面的追忆、铺叙,皆

以状此日此时之断肠!

林纾家迁走后,旧居改建为一所新式学堂—苍霞精舍,授英文、算学等,仍聘请

林纾来讲授《毛诗》、《史记》。林纾每隔五日一至。这时,母亲早已亡故,妻子琼姿

也已奄然物化。每当授课之余,一切喧声笑语都已散去,他犹独自徘徊,久久流连不

去。故地重经,景物依然,恍如昨日,一时,旧梦前尘尽都兜上心来。

以下一段是神来之笔!“栏循”二句,写纵日流观。着一“旧”宇,流露了无限的

留恋、怅惘,这就是他曾经歌哭于斯的故居,一草一木、一栏一循,均足以勾起似梦

如烟的回忆。“斜阳”数句,写闲寻旧梦。点染几笔,重在庭墀阒无人声,斜阳、帘

幔、乌雀,均为烘托,为造境,人们几乎可以听到他微步廊庑的脚步,景色是如此的恬

静,宁谧,依稀旧时,高堂犹白昼寝轩中,此境似幻似真,令人如醉如痴,恍然入于苍

霞旧梦。以下“残针一”数语,写睹物思人。岁月流逝,世事沧桑,那饱经时间蛀蚀

的一枚残针竟赫然入目!伊人已逝,旧泽犹存。——淡淡几笔,带着心弦的震颤,亡妻

茹苦含辛的一生顿时浮现眼前,那深沉的悼念之情如泉涌一般溢于言表,热泪夺眶而

出。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林纾有云:“以全满精力注布于文,当吃紧处,则须省个辞

语,而使味不尽泄。”(14)此为得之。

最后一段尾声,点明于此情此景之中撰为此文。

这是完全足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记》相媲美的佳作。二者都是通过自己所居

“轩”的前后变化,来叙家庭琐事,情深意挚,娓娓动人,余韵悠扬,挹之不尽;只不过

归有光毕竟是仕途中人,文章中较多地寄寓了家世盛衰、宦海浮沉的感慨,而林纾的《苍

霞精舍后轩记》则写得更为一往情深罢了。

[img]

林纾翻译鲁滨逊漂流记的黑人贸易怎么看

林纾翻译鲁滨逊漂流记的黑人贸易怎么看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黑人贸易,是指在一个残酷的人口贩卖系统中,黑人作为商品被贩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黑人被贩卖的可怕程度甚至超过了其他带厅种族,因为他们被视为财富,可以用来换取货币。这种残酷的贸易行为,对黑人悉顷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使睁行陆他们失去了自主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行为完全是对黑人的侮辱和歧视,它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任何形式的奴役都是不可接受的。

翻译家林纾:不懂外语翻译200多作品,严复、鲁迅是他书迷,怎么做到的?

在我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朝代,都比较注重与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创建了“丝绸之路”;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原佛教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将所见所闻传遍朝野上下。

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仍然对别国的风土文化心向往之。

尤其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外国的名著、电影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翻译在文化交流与国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谁能想到我国现代的“翻译第一人”林纾却不懂外语呢?

文学界的新贵

翻译界的泰斗林纾有一个潦倒的童年,他于1852年出生于福建的一个穷苦家庭。那时候穷人是读不起书的,林纾没有办法,只能在私塾中做一名“借读生”。

因为读书不易,所以林纾格外嗜书如命。再加上他受私塾中先生的影响,喜爱传统文学,尤爱古文与画作。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林纾在小小年纪就感受了生活的苦,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

他不得已停止了在私塾的学习进程,但他并不甘心,他爱书竟到了“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地步,可是“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无法,只能去同县的朋友家中读书。

依靠朋友“精神食粮”的接济,林纾从13岁到20岁这7年,读了两千余卷古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882年成功中举。

中举之后,他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有了举人的身份在,许多人也愿意借书给他,所以他才能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古文中。

林纾中举后的生活可谓是如鱼得水,他广结师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坐而论道,谈古论今,好不快活。

因为有浓厚的文学底蕴,他兴致勃勃得进京参加会试,可是名落孙山。不过越努力越幸运,林纾不会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放弃。

接下来七年,林纾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也没有考中进士。也可能是认命了,也可能是绝望了,放弃了考试的念头。

屋漏偏逢阴雨,在不惑之年,母亲与妻子相继去世,只留他自己独活于世。屡试不第的挫败与亲人去世的悲痛,给了林纾深痛的打击,他陷入消沉的状态不可自拔。

1897年,林纾的留洋朋友王寿昌前去拜访,看到林纾极度颓废,深感无力。将人从悲痛中拯救出来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为他找一个生活的目标。王寿昌突发奇想,想让林纾与他一起翻译外国作品。

林纾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哪去过外国?他连字母都不认得。

王寿昌大笔一挥“包在我身上”。就这样两人与其他留洋的朋友团结协作,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林纾将小说的名字改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现代社会第一部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洛阳纸贵。林纾也取得了名利地位,成为文学界的新贵。他尝到了翻译的甜头,决定在翻译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翻译界的开山鼻祖

林纾并不会外语,但他会二次创作。在与翻译第一部作品时,王寿昌口译,林纾写下来。

但是他并不是死板记录,他会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将朋友的话进行润色,使之更符合当时的文章特点。

有时兴起,林纾还会在译作中夹带私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样,作品才更“接地气”。

林纾与他的朋友们翻译了众多外国名家的作品,英国的《大卫·科波菲尔》、《天女离魂记》,法国的《离恨天》,西班牙的《魔侠传》还有莎士比亚的剧本。

翻译完成后会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而他翻译的小说也被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的发表,极大的开拓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促进了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林纾在文学上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当时的名人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都是他的书迷。林纾一直以自己的翻译速度为豪,经常朋友还没有口译完,他就已经将整个句子甚至整个段落都写作完成。

当然林纾身为举人,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满身才华,他写了《畏庐文集》等40余部书。在林纾的作品中,他以犀利的文笔诉说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在翻译作品时,林纾在字里行间深感外国文学的魅力,也意识到文化的交流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将所得的稿费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出国深造。

林纾在文坛上的地位日趋稳固,真正成为翻译界的第一人。

思想保守的翻译家

戊戌维新前,林纾的思想还是很超前的,在作品中宣传他的爱国思想。他重视儿童教育,在女子地位低下的社会提出使女子接受教育。

而且身为翻译家的林纾,他的思想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应该更能接受新事物才对。其实不然,进步的思想在他的爱国热忱面前不堪一击。

林纾更重视纲常名教,一切动摇社会安定的运动于他来说无异于洪水猛兽。

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坛上的一些大家也参与到学生阵营,可是林纾却高举保守派的旗帜不动摇。当时的文坛好不热闹,两大阵营,刀光剑影,互不相让。

林纾为维护封建礼教,一生翻译的200多部作品都用文言文写作。可是他以一己之力并不能抵挡住文学改革的浪潮,到他翻译生涯的后期,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并不能全部怪罪到社会的发展上,毕竟他的后期译笔枯燥,劲头松懈,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其实如果他能用白话文翻译作品,相信即使在写作后期,他仍然能有不少读者。

林纾不懂外文是他翻译时致命的缺点,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错误。林纾把名著删减的部分仍然归于原作,还有许多语法的错误。

这样的翻译作品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不能出版的,但是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还能翻译200余部作品已经很了不得了。

在林纾的老年时期,他的经济大不如前,再加上他没能抵挡住文学改革,于1924年郁郁而终。林纾是现代翻译界的开山鼻祖,即使作品中有错误但是他对现代的文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养花知识提醒您: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一定及时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yhzhishi.com/post/15442.html

“相传著名翻译家林纾在树下与朋友相对而坐(翻译家林纾的读音)” 的相关文章

碧玉莲怎么养?碧玉莲养护的两大核心,三个注意事项

碧玉莲怎么养?碧玉莲养护的两大核心,三个注意事项

碧玉莲多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挂藤多肉植物,叶形奇特,有点像元宝,有点像螃蟹的大钳子,犹如工艺品,非常适合盆栽欣赏,是用来点缀书桌、电视墙、办公桌等不错的盆栽,碧玉莲多肉深受广大花友的喜爱,但很多花友不怎么懂得该如何养护碧玉莲,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盆栽好碧玉莲的方法以及一些养护碧玉莲多肉的小技巧、...

石生花养殖简单,5点学会,长势旺盛

石生花养殖简单,5点学会,长势旺盛

阳光:石生花对阳光的需求较高,要保持好充足的光照,生长期每天见光8-10小时左右。土壤:将石生花养在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中,土壤中少量添加颗粒物质。浇水:浇水原则是不干不浇浇必浇透,2-4月份蜕皮期需少浇水。施肥:生长期每月施肥一次,可稀薄肥液或者磷钾肥。温度: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0-30℃之间。一、充...

天气热,养多肉要注意“3细节”,掌握后安稳度夏成老桩

天气热,养多肉要注意“3细节”,掌握后安稳度夏成老桩

本期导读:天气热,养多肉要注意“3细节”,掌握后安稳度夏成老桩多肉向来以好养易活、萌态可掬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虽然有很多朋友在养多肉上踩坑,但每到春天来临,依旧消减不了他们买多肉的热情。不过相信这些朋友也发现了,多肉到了夏季就相当于迎来了难熬的“渡劫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夏季显著的高温等天气特...

多肉浇水成了难题!到底该怎么浇?不干不浇,十分简单

多肉浇水成了难题!到底该怎么浇?不干不浇,十分简单

养多肉如此简单的事情,竟然浇水变成了难题,浇水是非常简单的,无非就是花土干透了再浇水,到了夏天,气温上升到30多度,多肉就可以停水了,浇水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任何的难题,花土干透了就浇水,有任何过多的操作。养多肉,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环境,养护环境至关重要,剩下的都是无所谓的,养多肉尽可能选择室外露天...

喜欢爆盆的多肉,10个品种值得选择,皮实好养价格便宜

喜欢爆盆的多肉,10个品种值得选择,皮实好养价格便宜

无论是什么品种的多肉,只要你把它们养爆盆了,即使没有出状态,看着那满满一盆的多肉,就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品种天生就爱独处一盆,怎么都不分枝爆盆,而有一些品种简直就是爆盆能手,比如今天和大家推荐的这10个品种,即使是新手也能轻松养爆盆,出奇的皮实好养,养成密密麻麻的一盆连换盆都无从下手。1、...

冬天养多肉,做到“3控1多”,叶色亮丽,安全越冬

冬天养多肉,做到“3控1多”,叶色亮丽,安全越冬

冬天养多肉,做到“3控1多”,叶色亮丽,安全越冬很多花友养的多肉植物,在经历一段时间冬天的养护以后,叶子也开始上色,变得更加亮丽。然而也有花友的多肉,为了让它尽快上色,把盆栽放在低温环境中养护,导致植株被冻伤。那么冬天养多肉,如何才能让它状态好,并安全越冬呢?可遵循“3控1多”的养护方法来管理。第一...